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中心概况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Center)

中心名称: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地点: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

总建筑面积:5200 m2

总投资:32,000万元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经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和认定于2012年成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大学,联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交互,在北京市交委、建委和规委的支持下,积极进行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旨在建设成为本领域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引领者和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托机构。

图1 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坚持科技创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技术背景下,以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化四方面重大需求为目标,开展绿色道路材料、全寿命设计、智慧道路建设和设施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中注重将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相结合,积极将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应用到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为北京建成世界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做出了实际贡献。

二、主要研究方向(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针对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了安全绿色快速施工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交通枢纽规划设计、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拥有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的研究队伍,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单元。

图2 中心4个稳定的研究单元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积极依科技创新,大力研发绿色道路材料,实现道路材料的高节能与低排放。

(2)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相关技术难题,着重开展了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能预测、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设计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3)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在深入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能动态演变与智能化推演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状态智能感知与信息智能交互的前沿性关键技术,全力打造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监控与信息交互智能化平台。

(4)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化:通过多尺度灾害模型量化交通基础设施灾害韧性,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建立支撑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运行与快速恢复的韧性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三、设备概况 (Overviewof the Testing Equipment)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位于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总面积约5200平方米,现有实验室30余间,现有仪器设备二百余台,其中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八十余台,占总仪器设备的85%,设备固定资产近亿元。以下是中心主要仪器设备及用途介绍。


                          UTM-25

                    小型加速加载器

                    动态剪切流变仪

                        红外光谱仪

                   FWD落锤式弯沉仪

                  氮吸附界面状况检测


图3 实验室主要设备

四、预期成果(ExpectedResults)

本中心将继续紧紧围绕“服务特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开放交流方面继续开展工作,努力建设卓越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心,使中心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期成果如下:

科研创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特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方面的重大需求,坚持科学问题为基础、关键技术为出口的研究思路,开展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的科研创新,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在“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取得标志性的自主创新成果。

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研究特色,发挥学科研究专长,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协作,注重学科间核心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融合,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推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并努力将本中心建成特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重要基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校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并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要素的引进人才综合评价系统;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设立面向知名高校、企业的客座教授岗位;健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强经费保障和待遇管理。

开放交流:加强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管理工作,鼓励国内外研究人员依托本中心设备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在课题申报、项目研究过程中共享仪器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推动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广泛参与、组织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会议,促进中心学术交流。

社会服务:面向特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需要,依托工程中心及学科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争取各类横向课题,并广泛开展技术产业化推广工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建设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将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应用到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促进行业技术发展。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心将在市科委领导下,充分协调运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层面的优势资源,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托机构,成为行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引领者。